国内古时候的教育中,礼(德育)就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明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资本主义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国教育家洛克就过去强调,在培养绅士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不可或缺的。”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它未必能使每一个人能“成才”,但教育者假如抓住课堂教学这个要紧的具备巨大潜力的德育途径,进行多角度的德育渗透,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们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礼貌待人等道德品质。这类孩子即便不成才也即成人。在新课改的推行,对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场强烈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美术教师也不例外。那样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怎么样做到德育渗透呢?下面我依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在平常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的什么时间领会。
1、在多种环境中渗透
有经验的美术教师都很看重各式的环境布置,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同意美的教育。学校里的优美环境布置,宣传栏、橱窗的新颖精细的制作等都对学生有非常大的影响,教师完全可以布置或借助这类有利环境进行德育渗透。譬如,在做手工创作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合理借助日常的可循环再用的废物创作作品。同时也可以呼吁学生爱惜环境从我做起。
2、充分借助当地资源
充分借助当地资源在美术课堂中贯穿德育教学,它既节省了资源,又能使学生不感觉到陌生。小学美术教程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程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借助,主要靠教师的深入钻研教程,认真挖掘教程潜在的德育原因,通过融合、渗透的办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美术课堂教学之中。
小学美术教学多与学生生活接近,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课“自己做镇纸”时,我借助当地优越的地理物质和学生的实质状况。虽然这里都是非常落后的地方,但这里的有不少非常好看的鹅卵石和奇形怪状的石头。课前我布置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捡几块自己喜欢而有特点的石头回校画画,学生感到非常奇怪,也非常期待这节课的到来由于他们从来没在石头画过画。在上课时,我介绍了镇纸是写字、画画时用来压纸的重物,是传统的文房用品,几块又好看又别致的镇纸能使你的小书桌增添不少情趣。给学生们上了一节镇纸的课,让学生知道了镇纸的历史和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的特殊地位后,同时我也给学生介绍了具备大家肇庆闻名的特产―端砚石。通过这节课让他们掌握自己动手去做一个基本镇纸,获悉做镇纸步骤,对中国字画有了更浓的兴趣。各种形状的石头、颜料、调色板、小水桶、彩色纸、剪刀、胶水……应有尽有、装备齐全。两节课已经过去了,原本还是暗淡无光的普通石头目前焕然一新,同学们拿着我们的成就高兴得不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
这个时候常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训练,事实上已经成为德育教学的载体,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充分借助当地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成效。
3、在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教学
学校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一片绿洲,学生要健康、积极、向上的进步,美术学科是必要的养料之一。在新课改的今天,美术教育应该结合实践,借助各种教育原因,去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把所有学的常识都运用到实践中去,如通过“绘画比赛”、“工艺制作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考虑、擅长察看的好习惯,激起学生认识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并通过它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从中享受快乐,陶冶情趣、美术生活的目的,提升我们的能力,培养团结互助,友好相处的精神,在互相竟比中,取长补短。有机的将美术活动与德育融于一体,并能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
一年级安排的教学内容有不少,有绘画、泥塑、建筑手工等。让学生通过作品赏析和在老师生动的解说中,更容易让培养小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和强调学生革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进步,且接近社会、贴近生活实质,学以致用。寓教育于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总而言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钻研教程,挖掘日常一些生动鲜活的事例,与值得大家去挖掘的德育素材,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充分借助当地资源、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学,融情感品质于美术学习的一直,使学生真的得到全方位进步。